联影集团董事长,拥有30多年行业技术探讨研究和产业化经验,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多款“世界首创”“中国首创”高端医学影像装备。
2014年5月24日,习考察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超导MR系统、超高分辨率PETCT系统、数字化DR机等大型医疗设施面前,称赞他们为国争了光,要求有关方面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行业管理等工作,加快现代医疗设施国产化步伐,使我们自己的先进产品能推得开、用得上、有效益,让我们的民族品牌大放光彩。
10年后,联影集团在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取得了哪些突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记者近日采访了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
记者: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程中,联影取得了哪些重要创新成果?给百姓就医带来了什么改变?
薛敏:我们始终牢记的嘱托,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联影打造了业内唯一覆盖“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关键元器件”的垂直创新体系,实现PET数字光导探测器、MR超导磁体、谱仪、球管等全线产品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研比例在全球高端医疗设施行业中处于领头羊。在2023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以764件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16位、中国第1位。
以磁共振为例,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过去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国产率不足5%,3.0T磁共振设备100%依赖进口。由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我国百万人口磁共振拥有量曾经不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而现在,的磁共振设备已进入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国产磁共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13年的14%升至40%以上。
高场磁共振设备的推广普及,也让进口同种类型的产品大幅降价,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高场磁共振设备。
记者:取得这些重要成果的背后,联影有什么成功秘诀?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有没有关联?
薛敏:正是得益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为公司发展打造的良好成长空间和创新氛围,联影才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上海拥有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三甲医院以及一大批高端科学技术人才。随着一系列有关政策的发布,以及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这些机构积极与联影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和技术攻关,培养复合型顶尖人才,把上海一流的科研和临床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比如,上海市科委与联影共同设立了“探索者计划”,邀请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出题”,由企业与市科委共同出资,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搭建更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我们与中山医院合作探索出“中山—联影产医融合模式”,近年来共同开展了PET/MR、2米PET/CT、5.0T全身磁共振等一批世界级高水平设备的研发、临床试验和应用示范。我们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联合成立了“交大—瑞金—联影”医学影像先进的技术研究院,培养医学诊疗技术高端人才。
伴随人工智能等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在向数智化、小型化、绿色化、多模态融合和诊疗一体化等方向发展。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品牌将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提升中国医疗科技的全球影响力。
以CT、磁共振、PET/CT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设施,是一类我国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国内市场曾被“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医疗)等欧美企业占据。而今,联影在这样的领域崛起,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进入全球上万家医疗机构,实属不易。
联影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采访中,薛敏讲到了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公司创立之初就定下“三个必须”:必须全线覆盖自主研发,必须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必须对标国际顶尖水准。他也讲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制度改革打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释放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创新活力,激励他们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成为创新联合体中的重要成员。
无论是“探索者计划”还是“中山—联影产医融合模式”,都体现了这家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与政、产、学、研、医各界协同创新的积极作为。10年前,习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学技术创新真正落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如今,我国慢慢的变多的产业链已与创新链融合,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联影在这方面的探索,是一个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