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开展2021年度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
根据2016年度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设备集中采购情况,当年组织的省级集采共采购75台大型医疗设施,其中CT43台、MRI16台、DSA8台、LA8台,预估采购总金额达数亿元。
按当时品牌统计,GE是最大赢家,中得29台CT、5台MRI、2台DSA;其它产品主要被西门子、飞利浦、医科达3家中得;国产厂商联影、东软亦在其中分别中得3台、2台16排CT。
此后每年,安徽都会组织类似集采,在历年大型医疗设施的集采当中,今年首次提出以量换价。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不同于以往大型医疗设施采购管理由各地卫健委发布,这次是由安徽省医保局组织大型医疗设施的集采,有行业内人士认为可能业务管辖范围略有不同,个别省份这样。另外,随着各地都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大型设备市场很可能会被改写。
去年12月初,安徽省医保局就开始制定《关于完善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进一步规范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行为,提高集中采购质量,降低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今年5月份,安徽省医保局、省卫健委等四部门下发“完善全省乙类大型医疗设施集中采购工作实施方案”的明确通知:坚持带量采购、以量换价的原则。即分类统一设备技术参数,发挥规模效应,以量换价,量价挂钩。
通知对实施范围作出详细说明,全省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非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采购200万元以上的乙类大型,须取得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用设备配置许可(有效期内),由省医保局组织,省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承担集中采购工作。
工作机制上,在明确采购需求,强化集中采购管理基础上采用“三分合一”集采模式,并特别作出如下说明:
1、对产品质量分层。组织专家根据不同医用设备关键技术、性能研判,在采购中对不同厂家、不相同的型号的大型医用设备做分类,划分各型号设备的技术层次。
将医院提出的设备技术需求分为科学研究型、临床研究型和临床应用型;县(市、区)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首次配置,市级医疗配置弟2台及以上、省级医疗机构配置第3台以上用于非科研的同类乙类设备,在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及设备技术参数、功能定位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设备。
3、对招标项目分包。根据购置预算、采购单位功能要求,编写设备技术参数,对产品层级和医院需求来做匹配,合理区分不同包之间的技术层次,按不同档次分包。每一包设置,最大化考虑相近级别医院设备需求的共性,引入品牌技术层次相近的设备做相互竞争,大大降低采购成本。
4、积极探索“价采合一”。探索逐步降低磁共振场强、CT探测器排数等大型医用设备相关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加成。以临床实用设备为参照开展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制定的成本核算,合理制定、调整相关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标准,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实现集中招标采购与项目定价、支付标准“价采合一”。
2018—2020年我国甲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规划12768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12487台,首次配置的单台(套)价格在1000—3000万元人民币的大型医疗器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含PET):551台;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管理系统(手术机器人):225台;64排及以上X线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及以上MR):5318台;直线台;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188台。由于此前疫情影响,我国各个地区院内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早已刻不容缓。
2020年12月,安徽省医保局就全省乙类大型医疗设施集采征求意见,文件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发挥规模效应,以量换价,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第2台及以上大型医疗设施配置,在实际执行落地时原则上全部选择国产;市县级以下的公立医院首台配置就要选择国产。”早在2019年12月末,国家工信部以及国务院也曾出台类似政策鼓励、扶持国产设备进院。
除了安徽省,各地都在鼓励支持国产设备,广东省卫健委印发的《广东省2018-2020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和技术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鼓励公立医疗器械使用单位优先配置国产自主品牌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慢慢地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同年6月,云南省一份总预算为2.7亿的招标文件显示,招标设备不接受进口产品,全部要求国产。
“以量换价”,这次由医保系统出面,与设备供应商砍价,显然对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东软、联影等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国内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施,80%的市场占有率由国外器械巨头占领。
一旦实施类似药品和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大型医疗设施的市场格局可能改写。不过这次集中采购,除了强调以量换价,也再次强调了鼓励采购国产设备。
据了解,今年7月1日开始,浙江省将PET-CT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每次检查价格降到5300元,比之前动辄上万元下调不少,但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医保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