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总部在上海,同时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波兰等地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进行产能布局,已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
自设立以来,公司持续进行高强度研发投入,致力于攻克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等大型医疗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构建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9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在数字化诊疗领域,公司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为计算机显示终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52.71亿元,同比增长26.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8亿元,同比增长21.19%。公司坚持不懈攻克核心技术,不断推出创新型产品,奠定了扎实的客户基础,持续巩固品牌认知,并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_T4754-2017)分类标准,公司所处行业属于第35大类“专用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5)”中的“医疗仪器设施及器械制造(分类代码C358)”之“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分类代码C3581)”。
全球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支出增长带来了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扩大,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速了市场的扩张。据灼识咨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1年已经突破4,8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8,480亿美元,2021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6.4%,全球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相对来说更加迅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但随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政府对医疗领域大力扶持等因素的驱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2015-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从3,125.5亿元增长至7,78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0%。未来随市场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产业的扶持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地增长的良好态势,并实现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的过程,预计到2030年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24,924亿元,2021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11.9%。
根据不同的功能及作用划分,医疗器械可分为医学影像设备、手术相关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类别。其中,医学影像设备是指为实现诊断或治疗引导的目的,通过对人体施加包括可见光、X射线、超声、强磁场等各种物理信号,记录人体反馈的信号强度分布,形成图像并使得医生可以从中判读人体结构、病变信息的技术方法的设备。根据目的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诊断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MR)设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X射线成像(XR)设备、分子影像(MI)设备、超声(US)设备等;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可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及定向放射设备(骨科C臂)等。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随着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医学影像的需求相应快速增长。同时,自2012年医改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医疗行业相关政策,旨在优化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分级诊疗实施、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这为影像设备销售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37.0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是一个集多学科交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和创新密集等特点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全球相比,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一直呈现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近年来,伴随国产医疗设备整体研发水平的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正逐步实现与国际品牌比肩并跑的目标。
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技术壁垒极高,属于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创新密集的行业,一台设备的研发往往涉及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算法、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医学影像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研发门槛高,研发周期长。
磁共振成像领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超导磁体技术、梯度技术、射频技术、谱仪设计技术等。公司拥有1.5T、3.0T、5.0T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技术,并研发出行业首款75cm大孔径3.0T、5.0T全身磁共振产品以及国产首款3.0TMR、9.4T动物MR产品;具备多尺寸、高性能梯度线圈研制能力,并掌握了大范围高功率梯度功率放大器的研制技术;拥有适用于人体各部位的高通道射频接收线圈设计和制造技术,并能够设计和制造1.5T到3.0T及以上场强的人体多通道射频发射线圈,掌握多通道高功率射频放大器的研制技术;拥有自主研发的分布式谱仪系统,具备超高通道射频并行数据采集、纳秒级同步、全天候部件监控等特点。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领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探测器技术、球管和高压发生器技术、重建算法等。公司自研的时空探测器已应用于公司CT系列产品,支持最薄层厚0.5mm的多款时空探测器配置;自研掌握双极性CT球管技术和高压发生器技术;开发出基于CT产品的校正重建算法,提供优秀的CT图像质量,提升系统动态扫描能力;还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图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剂量。
X射线成像领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高压发生器技术、图像重建与后处理技术、自动化机电控制技术等。公司基于深度学习研发了金属植入物识别和图形降噪技术,可精准检测医学图像中的金属植入物所在区域;独创全视野扫描轨迹及重建算法,将DSA系统上的锥束CT的重建视野扩大到了431mm;掌握XR用高压发生器技术,目前该零部件已经实现量产并运用于部分产品中;自研的高压发生器通过高频逆变技术减小了产品体积以满足终端用户空间需求,可减小输出纹波从而优化曝光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可以提高KV输出脉冲的切换速度,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分子影像领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闪烁体、探测器技术等。公司探测器通过基于SiPM的数字化探测器模块和大轴向视野整体设计,达到的高灵敏度可有效提升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并降低扫描剂量,还实现了高场磁共振兼容;公司高分辨探测器配合的高带宽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可以无损记录和处理高清数字探测器得到的数据。公司还是目前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设计和制造长轴PET/CT产品和一体化PET/MR的企业。
放射治疗领域主要技术门槛包括加速管,动态多叶光栅技术等。公司掌握的一体化CT影像系统集成技术可将成像系统与治疗系统集成,实现CT与医用直线加速器同轴同床设计,通过高质量诊断影像让肿瘤看的更清楚,提高临床治疗的精准度;同时,公司自主开发的TPS治疗计划系统核心算法包括剂量计算算法和优化算法,可以提高剂量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临床物理师的工作效率;公司自主研发的6MV加速管输出的最高剂量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均整模式600MU/min@1m,非均整模式1400MU/min@1m),并且可以实现对每一个剂量脉冲的准确控制;公司自主研发的动态多叶光栅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精准的容积调强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通过对剂量的精准调制,减少患者正常组织所接受的照射剂量。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在这一国家战略驱动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市级和“千县工程”医院,结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形成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重点任务包括:
①学科建设:紧抓学科建设,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群;提高诊疗能力,优化临床路径,建设各种专病中心和危急重症救治中心;
②服务改善:提高服务能力,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医院,优化诊疗流程,探索全病程管理;
④科研创新:加强临床科研,对接前沿科技,利用先进技术攻关“卡脖子”问题,建设高水平医疗设备和器械成果转化基地。
这种新的定位与任务,使得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精细管理。医疗机构寻求的不再是单纯的设备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而是共同发展和成长的伙伴。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在诊疗一体、设备信息化一体、本土化敏捷响应、开放创新等方面进行融合性布局,打造了深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资源整合能力,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围绕国家医学中心筑医学高峰目标通过转化医学平台助力重大医学攻关,实现医学创新自主可控;区域和省级医疗中心以专病诊疗一体解决方案、区域数智互联解决方案促进诊疗融合,建设医疗高地;县级医院以“数智一体”的影像、肿瘤、卒中、胸痛、创伤中心方案强县域医疗;以高质量发展专科联盟串联多级医疗机构,带动诊疗技术,培养专科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以整体解决方案与各级医疗机构深度协同,共同攀高峰、促创新、聚人才、兜网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64排及以上CT和1.5T及以上MR被调整出管理品目,我国医疗机构将不再因配置证而受到采购限制,此前受限于配置证的采购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同时,随着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及“千县工程”对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配置证要求取消后,大型医用设备的采购需求将大幅增长,这些都将推动CT和MR市场的持续扩容。
2023年6月29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明确“十四五”期间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配置数量和准入标准。其中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配置数量大幅增加,“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3,645台,占总规划数的44%;其中,PET/MR调整为乙类设备且“十四五”规划数141台,较“十三五”大幅提升83%;PET/CT“十四五”规划数860台,较“十三五”提升56%;以直线加速器为代表的常规放疗设备“十四五”规划数1,968台,较“十三五”提升20%。二是配置门槛整体降低,以PET/MR为例,配套设施设备门槛由至少3台MR、1台PET/CT的前置条件降低为至少各1台,同时技术能力上对开展PET/CT临床应用时间的要求也由5年降低为3年。这些调整与变化都将推动PET/MR、PET/CT和RT市场的强劲增长。
随着国家对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相关规划的逐步落地,医疗新基建以及基层医院能力提升将持续驱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牵引大型医用设备市场放量增长。公司将依托自身齐全的产品线以及整合一体的解决方案,在增量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全面助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健康中国战略的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3年3月23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建设“上下结合”、“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后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进展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分别在医疗机构集团化、分级诊疗、以患者为中心等方面强调了细节要求。全新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含了从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制度关系、人员协作到公共卫生、临床诊疗、服务流程、健康管理等。要求由政府牵引各级医疗机构,自上而下一盘棋的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以及区域专病、远程医联体等,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一政策导向释放出了巨大的数智化设备、信息化平台、AI、医疗服务市场增量。对提供落地方案的产业界来说也是更高、更广、更复杂的需求挑战。
公司以多模态、跨尺度的影像、放疗、介入设备为基础,结合AI、信息化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硬软结合、院内院外联动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以专病数据库和专病医联体平台帮助区域建设专病规范化诊疗标准与路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平台助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县域次中心平台提升区域底层网格体系医疗服务能力;结合公共卫生方案铸就区域疾病防控体系;以及多元监管平台助力各级政府及卫健部门强化医疗卫生管理,覆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所有重点领域。
中国于2013年9月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于2015年3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凸显了卫生健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人口总数高达36.8亿,约占全球总人口1/2。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水平不足的巨大卫生挑战。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庞大人口,以及这些国家对于加强本国卫生水平、改善国民健康的迫切期望,直接牵引着庞大的医疗市场需求。根据IQVIA数据,2019至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规模CAGR分别为24%、32%、26%、32%和55%;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增长最快,2022年总规模高达233亿美元。
公司一贯秉承国际市场“高举高打,全线覆盖”和“一核多翼”的总体战略,积极布局研发与生产,打造高效响应的服务体系,加强海外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球市场份额。同时,今年是“一带一路”概念提出十周年,公司将紧抓这一时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活动,持续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可持续的、有韧性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全球近1/2人口的医疗健康需求,推动公司“健康大同”使命的实现。
公司产品线覆盖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和放射治疗产品,实现了诊疗一体化布局。
在高端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产品领域,公司产品线的覆盖范围与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厂商基本一致。公司所处行业中,中低端产品市场已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高端产品以及超高端产品市场仍以进口品牌为主。
按照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2023年上半年度公司是中国市场主要的医学影像及放射治疗设备厂商。
报告期内,公司CT和MR产品,按照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市场占有率排名均为第三。主要市场参与者为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联影医疗等。
MI产品属于医学影像领域的高端产品,主要市场参与者为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联影医疗。公司是中国市场头部的分子影像设备厂商之一,按照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已连续多年实现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XR产品方面,固定DR及移动DR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乳腺DR国产化率超过50%,DSA国产化率低于10%。2023年上半年度,按照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公司在诊断XR产品(含固定DR、移动DR、乳腺DR)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RT产品方面,瓦里安和医科达作为放射治疗设备龙头企业,占据了我国RT市场主要份额,在放疗设备市场,按照2023年上半年度国内新增市场金额统计,公司RT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90多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在数字化诊疗领域,公司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为终端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信号经重建进行组织或器官成像的设备。
公司拥有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高场超导磁体、高性能梯度线圈、高密度射频线圈、多通道分布式谱仪以及MR成像软件和高级应用的能力。公司已推出1.5T、3.0T、5.0T等多款超导MR产品,可满足从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研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其中多款产品为行业首款或国产首款。uMR Jupiter5T为业内首款全身成像的5.0T MR机型,可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uMR770为国产首款自主研发的3.0T MR机型;uMR780搭载光梭成像技术平台,为国产首款融合压缩感知、并行成像、半傅里叶三大加速技术并实现0.5秒/期快速三维动态高清成像的设备;uMR790为国产首款高性能科研型3.0T MR;uMR890搭载高性能梯度系统,单轴场强和切换率分别达到120mT/m、200T/m/s,助力脑科学研究;uMR Omega为行业首款75cm超大孔径3.0T MR机型,可以更好的支持术中和放疗定位,并能满足孕妇、超重人群等特殊群体的诊疗需求。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通过球管发出X射线,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计算机变换处理后形成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组织或器官病变。
公司掌握了CT用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和高速旋转机架以及图像处理高级应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公司的CT产品线覆盖临床经济型产品及高端科研型产品,可满足疾病筛查、临床诊断、科研等多元化需求。公司先后推出了16排至320排CT产品,包括国产首款320排超高端CT产品uCT960+和国产首款80排CT产品uCT780。其中,公司320排宽体CT产品uCT960+搭载自主研发的时空探测器,可实现0.25s/圈机架旋转速度,拥有82cm大孔径,承重可达300kg,能够实现单心动周期的任意心率心脏成像、单器官灌注和快速大范围血管成像,同时具备低剂量成像和球管电压切换的能谱成像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诊和儿科检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科研价值。
X射线成像系统(X-ray,简称XR)是通过球管发出X射线,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生成人体影像,根据临床应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成像模式,包括二维静态成像、二维动态成像、三维断层成像等。XR检查可应用于筛查、诊断及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的影像引导。
根据临床用途不同,XR产品可分为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简称DR)、数字乳腺X射线成像系统(Mammo)、移动式C形臂X射线成像系统(移动C臂)、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DSA)等。其中,DR广泛应用于常规体检与临床疾病诊断,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放射影像设备;Mammo主要用于各种乳腺疾病的筛查与诊断;移动C臂多用于为外科手术提供影像引导,DSA多用于心脏、神经、肿瘤等各类介入手术的影像引导。
自2016年推出首款XR产品以来,公司先后推出智慧仿生微创介入手术系统uAngio960、国产首款乳腺三维断层扫描系统uMammo890i、采用单晶硅技术的低剂量数字平板移动C臂uMC560i、计算机视觉技术赋能全自动悬吊式DR产品uDR780i Pro、国产首款具备可视化曝光控制能力的移动DR产品uDR380i等多款代表性产品。
分子影像系统(Molecular Imaging,简称MI)可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从而对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成像技术能够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探索疾病(如癌症、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和治疗的效果。
公司是国内少数取得PET/CT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掌握了探测器研制技术、电子学技术、重建及控制技术等,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飞行时间(TOF)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大轴向视野、全身动态扫描,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高空间分辨率可为临床带来较高的诊断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发现早期病灶、确定疾病分期、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跟踪治疗效果;高飞行时间分辨率可大幅提升图像信噪比和清晰度;高灵敏度和大轴向视野可以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和扫描速度;全身动态扫描则可以为个性化精准诊疗、新药研发等临床、科研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公司MI产品可搭载多模态图像融合、动态分析、肿瘤追踪、脑分析、心脏分析等高级后处理应用,为肿瘤、神经、心脏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精准分析。公司已陆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 PET/CT)、业界最高190ps量级TOF分辨率PET/CT产品uMI Panorama、国产首款一体化PET/MR产品uPMR790、国产首款数字化TOF PET/CT产品uMI780和国产首款PET/CT产品uMI510。
放射治疗系统(Radiation Therapy,简称R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治疗肿瘤,是目前重要的肿瘤治疗方式。国内外最主流的放疗设备是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基于钴源的伽马刀以及少量质子、重离子设备,其中医用直线加速器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多部位原发或继发肿瘤的治疗。
RT产品的核心部件包括加速管、多叶光栅、功率源、调制器和精密控制模块和机载影像设备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Linac)结合治疗计划系统软件(TPS)、肿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OIS)、放射治疗模拟机(Simulator)共同完成放疗过程:首先由放射治疗模拟机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勾画,临床医生据此设计治疗方案;然后,治疗计划系统软件根据治疗方案生成治疗计划;最后,由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执行治疗计划;上述治疗计划以及病患相关信息则由肿瘤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和管理。
随着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精准放疗成为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精准放疗要求在确保最大限度保护人体正常组织或器官的条件下摧毁肿瘤病灶。因此,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精确定义和勾画是精准放射治疗的基础。公司首创的一体化诊断级CT引导加速器技术将诊断级CT与加速器双中心同轴融合,有效应对放疗全疗程中的肿瘤形态变化,同时搭载智能化软件,在确保精准放疗的同时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公司已开发出行业首款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uRT-linac506c。
生命科学仪器包括临床前影像设备、光学观测设备、电子显微镜、化学分析仪器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中,临床前影像设备主要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影像学观察实现结构和功能成像,从而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支持。目前临床前影像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科学、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的机理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研究。
公司从临床前影像设备入手,切入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目前已推出国产首款临床前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uMR9.4T和国产首款临床前大动物全身PET/CT成像系统uBio EXPLORER两款产品,
从研发流程来看,公司参照医疗器械监管要求和ISO质量体系标准,制定《产品开发流程》等研发制度。首先,研发部门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确定研发项目;其次,评估可能的产品方案、初步确定技术方向,并基于此开发用于系统集成和详细验证的样机;随后,根据预期的用户需求确认产品定义;最后,根据反馈信息进行产品改进,完成产品注册并实现量产上市。
从组织架构来看,公司的研发部门主要包括产品线事业部、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部件事业部、医疗软件事业部,以及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办公室。
公司产品线事业部包括MR事业部、CT事业部、XR事业部、MI事业部、RT事业部和超声事业部等。公司建立以各产品线为基础的产品矩阵,各产品线基于对行业技术研究的长期积累实现技术突破,结合市场对产品及配套解决方案的诉求,研发产品及解决方案,实现技术、产品、服务的创新。
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主要负责各产品线所需的大功率电子部件的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梯度功率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等,为各产品线提供创新的、高性能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降低整机和服务成本,为各产品线的整机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部件基础。
部件事业部主要负责各产品线通用硬件的设计及研发工作,具体包括电子元器件、人机交互、运动控制模块、精密机械及设备散热制冷等方向。上述通用硬件平台的搭建可以实现各产品线共研、共用相同硬件部件,降低通用硬件研发、生产成本,提高后续售后服务效率。
医疗软件事业部主要负责各产品线通用软件的设计及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操作系统、工作站、用户交互界面等。上述通用软件平台的搭建,可以统一各产品线的成像工作站和工作流,降低终端客户使用不同产品线的学习成本,改善用户使用体验。
公司在上海总部设立了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办公室,根据公司战略落实公司级技术和产品组合管理,进行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推动跨模态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办公室与各研发事业部互为补充,有助于增进研发事业部协同和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采购控制制度并实施了标准化采购操作程序。公司制定了《采购控制程序》、《供应商管理程序》等相关操作程序,明确了采购流程、供应商的管理与选择、合同执行及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确保高效的采购决策及执行流程。
为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率和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公司定期组织各部门召开产供销会议,按照客户订单及预计销售情况进行物料采购和生产规划。针对量产物料,公司会维持一定安全库存量,当实际库存量低于安全库存量时,采购部门会重点跟进厂商交付,确保生产正常进行;针对非量产物料和交期较长的物料,公司会依照实际经营情况提前制定物料预测需求,与供应商维持联动,确保物料及时供应;针对低值易耗品,公司会综合考虑更换频次、采购周期等因素定期采购,维持合适的库存量。为进一步合理规划库存,计划与控制部会定期进行原材料库存分析,结合公司的订单及预计销售情况制定原材料供应策略,采购部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制定采购策略并进行采购。
公司制订了《供应商管理程序》、《供应商审核程序》等多项操作规程以规范公司的供应商管理。公司通过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供应能力、技术能力、质量水平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的综合能力,结合供应商选择、评估、导入等流程,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公司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与日常跟踪,包括年度评估、季度评分、审核等活动,推动供应商的持续改进并建立供应商淘汰机制。报告期内,公司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有利的采购价格。公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保密协议,对技术保密和商务合作事宜加以约定,防范可能存在的泄密风险。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模式,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等进行产能布局。联影医疗生产全线产品,常州联影主要生产MR、CT、XR、RT整机及产品机架,武汉联影进行部分整机产品和大功率部件的生产,UIHT亦负责公司部分整机产品的生产。
公司根据销售预测和实际订单情况安排生产计划。公司以信息化手段来搭建智能化生产体系,以精益生产的理念规划生产过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公司产品生产过程包括制定生产需求、编制生产订单、物料准备、批量生产、入库检验、成品交付等环节。计划与控制部对客户订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含产品型号、特性、交期等,如订单符合公司当期的生产及技术能力,计划与控制部会根据订单数量、物料需求、库存情况、交付计划等要素编制生产计划和物料计划。计划制定完成后,生产部门依照生产计划进行物料领取及组织生产工作。质量控制部门全程参与生产过程,依据风险识别关键控制点,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计划,确保产品的生产过程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
公司设立品牌与市场战略中心牵头进行市场策略制定与品牌管理,主要模式包括:自主举办或参加其他方举办的市场活动,针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产品宣讲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全国、跨地区的展会和推介会等市场活动进行整体品牌宣传与新品推广发布;公司根据业务发展战略方向,不定期召开经销商大会,增加公司与经销商的互动及粘性,拓展公司的渠道覆盖面。
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终端用户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销售过程中公司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
在直销模式下,公司自建销售团队,负责商机挖掘、意向确认、商务洽谈和投标采购等一系列销售活动。在直销模式下公司与客户直接交流,及时了解客户诉求,便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在经销模式下,由经销商进行意向确认、商务洽谈、投标采购等销售活动。公司充分利用经销商的区位优势与渠道资源,缩短终端客户的开发周期,提高公司市场渗透率。
公司增强市场拓展力度和经销商风险管控,建立了完善的经销商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公司基于整体战略规划、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等方面建立了境内外经销商管理制度,对经销商的准入资格、分类管理、培育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进行系统化管理。
公司通过对经销商的尽调,确保经销商具备经营医疗器械相关资质;同时,公司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经销商在所属区域的口碑、诚信、经营情况和公司实力等情况。公司结合上述判断,进行逐级审核后确认经销商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的专业度较高,公司对经销商进行定期培训,并对经销商的销售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公司会定期开展销售培训、风险管理培训及年度会议,其中销售培训包括公司品牌宣传、产品知识及销售技巧等;风险管理培训包含合规指导和合规风险点培训;年度会议包括行业发展趋势解读、新产品发布及公司政策推广。
公司客户服务部围绕提高用户体验提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涵盖售前场地勘察及设计、物流运输、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及保养、软硬件升级、临床应用支持、设备操作培训等。公司客户服务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已通过ISO27001、ISO13485和ISO9001认证。公司设备产品通常包括一年的质保期,客户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购买更长时间的维保服务。
公司建立了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和认证制度,实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管理,从而为客户提供整体售后服务方案;公司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在线技术解决方案、远程升级、在线培训等服务。
公司设置总部呼叫中心及远程服务中心受理国内外用户的需求。同时,公司基于中国、美国、马来西亚、波兰等国建立全球客户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售后服务。
凭借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公司采用总部集中式培训、医院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化的系统知识培训,致力于为医院培养高素质的维修工程师,以便更及时地解决设备常见故障,提升设备运行效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累计申请9,064项,累计获得4,747项,其中专利申请7,593项,专利授权3,686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6,229项,占专利总申请数比例超过80%,发明专利授权2,646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知识产权申请410项,获得492项。除上述已经申请取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外,公司还拥有多项非专利技术,亦构成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业务经营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告期内为巩固国内技术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持续引入高水平研发人才,保持高研发投入对现有产品不断创新升级及拓展新产品线,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期内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研发项目较少,造成研发投入资本化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国内经济展现了发展韧性和活力。受到国际贸易政策、地缘政治局势以及新兴科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医疗产业领域,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各级临床机构对于医疗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同时,随着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的深化应用,医疗服务模式改革、临床应用创新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作为行业内的医疗创新引领者,公司持续吸收高质量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并加快产品创新节奏,深化国内外市场开拓,不断完善供应链、财务、内控、质量管理,在报告期内取得了优异的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52.71亿元,同比增长26.35%,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医疗设备市场的复苏,以及公司持续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8亿元,同比增长21.19%,彰显了公司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策略的有效性,为未来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设备收入46.26亿元,同比增长22.92%,设备收入占比87.75%。其中,CT业务线%,其中中高端CT收入占比持续提升;MR业务线T以上超高场MR在国内的新增市场占有率第一;MI业务线%,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态势;XR业务线%;RT业务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服务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40.50%,服务收入占比9.45%。随着市场扩展的不断深入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司在服务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意味着公司正从单纯的设备销售商向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驱动。
国内市场,公司积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及分布不均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国内市场收入45.54亿元,同比增长25.46%。按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市场金额口径统计,公司各产品线排名均处于行业前列,其中CT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MR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MI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XR产品(含固定DR、移动DR、乳腺DR)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RT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
国际市场,立足于创新的技术、优异的产品性能、智能化的应用水平以及快速的服务响应,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国际市场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32.29%,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达13.62%。数字化PET/CT系统uMI Panorama正式入驻全美顶级癌症中心之一的Huntsman Cancer Institute(HCI)Hospital;装机于韩国顶级急诊医疗服务机构之一的640层CT——uCT960+将促进该院的影像技术和影像诊断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欧洲顶级肿瘤诊疗中心Maria Curie National Institute of Oncology,也引入了公司的数字光导PET/CT uMI780。
公司以“临床需求和客户价值”为导向,密切追踪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强化下一代产品开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9.1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7.37%,较去年同期增长3.39个百分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累计申请9,064项,累计获得4,747项,其中专利申请7,593项,专利授权3,686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6,229项,占专利总申请数比例超过80%,发明专利授权2,646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知识产权申请410项,获得492项。除上述已经申请取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外,公司还拥有多项非专利技术,亦构成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业务经营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巩固公司在技术上的积累和优势,为公司的创新突破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向市场推出性能指标领先的产品数超90款,其中包括在欧洲放射学年会(ECR)发布的行业首款5.0T全身成像高场磁共振uMR Jupiter5T和uAIFI平台,无缝链接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前瞻科研、医学转换,开创超高场磁共振在全身应用的新纪元;PET/CT系统uMI Panorama登陆全球分子影像领域顶尖学术年会——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搭载了uExcel技术平台,将以更全面的软硬件性能覆盖全场景使用体验,助力极微病灶精准诊疗,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治疗和前沿研究中有着特殊价值。另外,2023年6月,美国联影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合作项目——全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脑部PET系统:NeuroEXPLORER(NX)在SNMMI中也正式亮相,该项目也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计划重大项目(NIH Brain Initiative2.0)的一部分。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41款产品通过FDA认证,获准在美国销售;累计39款产品获得了欧盟CE认证,可销往60+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44款产品在21个国家和地区新获当地产品注册,增强了公司国际市场产品线的多样性,助力公司向不同地区的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国际市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牵头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磁共振引导的放疗直线加速器系统研发及临床验证项目正式开题启动。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多家高校院所、临床医疗机构,共同瞄准医学影像领域最前沿,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创新突破,牵引下一代创新方向,填补行业内高端领域空白。
医疗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持续完善与业务的握手机制,通过精细化库存管理策略,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分析手段,同时不断强化与供应商的合作,确保原材料高质、稳定供应,保障交付、服务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公司始终将质量管理置于核心位置,严格遵循国际医疗质量标准,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在设计、制造、测试和维护过程中,严苛把控每个环节,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持续的质量监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测试方法,对产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验。同时,公司积极响应客户反馈,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以“成为世界级医疗创新引领者”为愿景,以“创造不同,为健康大同”为使命,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型解决方案,将优质的高端医疗产品带给世界更广泛地区的人民,持续提升全球高端医疗设备的服务可及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助力基层医疗建设,开创基层医疗发展新范式,从区域协同、专科能力建设以及临床协同和科研服务三大方面,通过单点赋能、连点成线以及由线及面和聚面为体帮助县域医疗机构解决发展困境。
报告期内,公司向江西省莲花县琴亭镇卫生院捐赠的智能天眼CT已用于基层医院的流感、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等慢病的防治工作和日常体检筛查工作,解决当地患者的就医需求,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
公司严格遵守各运营所在地相关法律法规,持续优化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能耗方面的管理,高度重视能源使用结构的优化,并推行多项节能举措,如工艺冷却水系统改造项目、地源热泵节能改造项目,减少能源消耗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
公司进一步探索低碳环保发展之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强化降本增效工作机制,从源头创新,不断优化各产品线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持续提高设备材料利用率,以降低设备运行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国家2030实现“碳达峰”及2060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公司研发、质量、营销、服务、供应链等部门凝心聚力,科学决策、合理有序地推进各项战略规划实施和业务布局。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复苏和“十四五”规划的逐渐落地,站在“健康中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交叉点,公司将持续推进创新突破,完善企业治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科技高峰,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和成就。三、风险因素
公司重视高端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和销售工作,已在美国、日本、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境外实现业务收入7.18亿元(按终端客户装机所在地统计),占公司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3.62%,同比增长32.29%,整体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不同海外市场和地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政策和法规通常不同,国际局势存在不确定性,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正当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存在差异。随着海外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司涉及的海外法律环境将会更加复杂多变,若公司不能及时应对海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则会对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具体如下:
1、政策和审批风险:近年来,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频现,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争端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部分国家历来对高端医疗器械经营和销售的许可有较强的审批壁垒,完成产品注册的时间周期较长,市场准入难度较大。不同海外市场和地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政策和法规通常不同,政治经济局势存在不确定性,对知识产权保护、不正当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存在差异。
2、市场竞争风险: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公司在医疗设备的诸多领域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在学术上、临床实证、客户认知、全球供应链整合、产品技术开发、海外售后服务和品牌影响力上拥有显著优势。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如果公司不能保持并持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及价格可能会因市场竞争加剧而下降。
3、境外销售渠道拓展风险:在海外战略整体布局上,公司将针对目标市场从境外产品注册、团队和网络建设、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布局等方面着手推进境外业务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通过14家境外子公司搭建了境外团队,但境外销售渠道搭建时间较短,如果公司不能有效整合境外销售团队及当地经销商渠道,致使公司产品不能迅速打开境外市场,则会对公司的境外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全面加强全球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供应链等管理和布局,科学决策、合理有序地推进公司各项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的落地实施,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活动、产学研医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根据灼识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该市场自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2.4%。虽然建设“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大健康市场快速扩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建设、“千县工程”县域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年)》发布等因素都促进了对医学影像设备的潜在需求,但是公司仍然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方面,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过去一直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等外资企业垄断,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经过十余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发展,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进口厂家凭借其过去多年塑造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仍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还面临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厂商的竞争,包括迈瑞医疗300760)、东软医疗、万东医疗600055)等在内的国内厂家在XR、CT、MR和PET/CT等产品领域积极布局,不断加大在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开拓力度。面对上述国内外品牌的竞争,如果公司不能保持并持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及价格可能会因市场竞争加剧而下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下一代产品投入,及时判断市场趋势与需求;公司以成本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为牵引,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要求;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产品储备和客户拓展,深化国际化战略布局,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1、税收政策变化风险:公司及部分下属子公司系经依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满足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所有条件时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满足税收优惠条件无法继续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将增加公司税负,从而对公司经营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会持续关注税收政策的动向,巩固和加强自身研发实力,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夯实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认定。
2、汇率波动风险:公司境外业务迅速增加,公司与部分境外客户及境外供应商以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定价、结算,受国际局势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未来汇率风险管理难度可能会增加,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公司汇兑损益金额,从而可能对公司经营业务造成一定影响。公司重视汇率风险管理,短期与中长期措施并举,合理运用金融性和运营性的方法来应对汇率波动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国内领先、全球少数掌握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放射治疗产品及生命科学仪器核心技术的医疗科技企业,拥有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公司围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产品涵盖MR、CT、XR、PET/CT、PET/MR等诊断产品,常规RT、CT引导的RT等放射治疗产品和动物MR、动物PET/CT等生命科学仪器,可满足从临床前科研到诊断再到治疗的需求。公司设备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处理软件和高级应用,可实现研究、诊断、治疗、方案的有机结合,为精准诊疗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公司研发的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或国产“首款”,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 PET/CT),2018年获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的“全球十大技术突破”称号;行业首款75cm孔径的3.0T MR产品uMR Omega,拥有零液氦挥发技术、主动/被动匀场技术、失超保护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行业首款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uRT-linac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等产品;行业首款全身成像磁共振系统uMR Jupiter5T,该产品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攻克了超高场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难题,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
公司构建了贯穿技术、产品与软件的垂直创新体系,围绕各产品线核心部件开展核心技术研发,为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铸造产品竞争力壁垒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自研比例位居行业前列,各产品线主要核心部件均实现自研自产。
公司搭建了通用软件及通用硬件研发平台,以跨产品线的平台化研发模式为技术的借鉴与交流、产品的融合与迭代提供了基础。研发层面,通用的底层架构为开发多模态产品提供了创新便利;项目层面,共享的软件和硬件设计可提升研发效率、加速产品迭代;产品层面,统一的系统配合统一的工业设计和界面设计,公司不同产品线在品牌形象和使用体验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有助于品牌影响力的增强和产品的持续推广。
公司以前瞻研究、市场动向引导创新方向。一方面,公司积极布局前瞻性研究,探索把握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为公司研发创新提供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各产品事业部与市场形成紧密连接,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馈持续推进全线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迭代升级。
人才是公司持续研发创新的根基,公司通过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搭建了一支由多位顶尖科学家及深具行业管理与研发经验的人员领衔的、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研发梯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7,253名,其中研发人员2,828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8.99%。
知识产权体系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支持,更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障。公司成立了完善的数据库和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实现无形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平台化管理。公司知识产权体系涵盖专利、商标、著作权和技术秘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以专利为主的各项知识产权申请数量超过9,000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数比例超过80%,公司累计获得超过4,700项的知识产权授权,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过2,600项。同时,公司依照《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制度对公司技术秘密进行严格保护,力求打造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布局体系,以从不同角度保护企业技术创新成果。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将专利布局策略作为强化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结合自身技术路径、行业前沿技术以及市场拓展方向,持续构建专利壁垒。公司专利挖掘机制贯穿技术研发的全生命周期,专利申请广泛覆盖全线产品。同时,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针对未来有可能实施的技术提前规划并加以专利保护以抢占先机,确保公司获得更多基础专利和更高的布局效率。
商标方面,在公司创立初期即配合产品上市计划开展商标布局,利用马德里商标体系优势进行全球商标布局,为海外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公司结合自身技术路径、行业前沿趋势以及市场拓展方向,形成了一套攻守兼备的知识产权布局。
公司结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建立了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涵盖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和运用控制。在风险控制层面,可支持知识产权风险识别和法律纠纷处理;在文件法规层面,公司设立了包含知识产权文件和法律法规的控制程序;在信息安全层面,公司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实施了严格的保密管理。
公司结合直销与经销模式,打造了覆盖境内外市场、从顶尖科研院所、高校、三甲医院以及基层机构的多元化立体营销体系。公司积极践行国家分级诊疗实施战略,通过丰富的产品实现基层医疗市场渗透,并通过创新设备与互联网、影像云技术等相结合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在境外市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在美国、日本、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南非、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销售网络,公司产品已成功进驻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意大利、印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围绕常规售后需求、应急反应需求和意见反馈需求,打造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公司建立了一支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售后团队,为客户提供涵盖培训、安装、维修、升级、保养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此外,公司高度重视与客户持续沟通并获得反馈意见,促进研发团队的产品优化升级。
公司逐步从以产品和技术赋能临床的单一维度,向构建全方位科技支撑的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转变。公司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医学-产业转化”全链条,以临床需求和重大医学难题带动产品定义、性能优化、应用拓展、临床示范,形成从创新到商业转化的闭环管理,持续扩大创新领导力与商业竞争力。
易事特:股票交易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7月9日复牌并变更为“ST易事特”
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54.11%到819.42%
国泰君安:子公司拟出资设立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中的集成电路母基金、人工智能母基金
中泰资管官方回复A股100万点可期:部分字眼被过度放大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易事特:股票交易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7月9日复牌并变更为“ST易事特”
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754.11%到819.42%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